转眼,离开校园已经两年多了,回首校园时光,心中无尽怀念。每每看到老师和校友们发的关于法大的照片,总能勾起藏在心底的想念。而法硕学院于我而言,更是充满着无法割舍的情缘,我深爱着我们法硕学院,感激着曾经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和同学们,是法硕学院给了我“圆梦”的机会,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帮我找到了职业的方向、人生的航向,感谢你们,让我有勇气带着浓浓的法硕情,开启人生的远行。
结缘
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,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“全面依法治国”的呼吁,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,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”,那时我仿佛看到一束光,照亮了中国法治之路的方向,而我,渴望投身其中,为中国的法治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。而那时我只是二本院校当中一个理工科的学生,虽然毕业后顺利的话也会成为一名“执法者”,做着和法律相关的职业。但我听见内心有个声音在呼喊:“不要屈服,不要放弃,要去追求渴望的人生!”就这样,我想要去“转行”,法硕成为了我弃理从文,弃“工”从“法”的最佳选择。
然而,选择易,成功难。在经历第一次考研的失败后,面对毕业后就有安稳工作(毕业前通过了省内的公务员考试)的我,很多人劝我接受这“不错的选择”,不要为了不确定的未来再去折腾,尤其是家里人的劝说,让我心生摇摆。“理想并不能当饭吃”,这是那时听的最多的一句话。可我的内心,还是有个声音在“叫嚣”,让我“不甘当下”,还好,那时有老师和朋友能听懂我内心的声音,支持我再度考研。于是,一段充实而又难忘的拼搏时光成为了我与法大法硕结缘的注脚。现在回想起来,租住在二百元每月寒热难挡的顶楼木板房里,一面兼职,一面复习,寒暑交替,风雨无阻,如果不是对法大就读有着特别的渴望,我想我是坚持不下来的。还好,幸运之神垂爱,一路跌跌撞撞,我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彼岸,进入了法硕的学堂。
结情
或许是性格所致,亦或是命运使然,让我来到法大法硕,结下一份情缘。
本科四年,我一直做着学生干部的工作,参与了很多集体活动,遇到能为大家服务的机会,我都会积极参与,一方面是为了获得锻炼,一方面,也是希望为集体做些贡献。入读法硕学院后亦是如此,或许走上为大家服务的岗位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所以,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招新时,我便成了其中一员。青协的工作涉及到校内校外,有些活动需要的人员又比较多,所以在活动的策划、组织、实施的过程中,我就跟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。虽然也曾因为工作考虑不周,被老师“骂过”(其实只是语气上严厉了一些而已),被同学们误解过。但更多的时候,感受到的是我们青协的团结一心,是同学们为了公益事业那份热情和感动。
特别让人感动的,还是学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、无私关怀。我还记得在找老师汇报青协的工作时,老师们会问到我的学习状况,在得知我因为工作耽误了复习备考时,也会耐心的给予我指导,教我提高学习效率,做事更专注。尤其是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,因为就业的事情,我也经历了一些挫折,国考、京考相继失利,让我一度迷茫,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考公务员的道路。是身边的同学不断给我打气,劝我不要着急;是学院的老师,给我出谋划策,帮我重拾信心,一面给我介绍律师事务所,让我不至于面临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困境,一面又鼓励我坚定自己的理想,把考试的选择面扩大一点。幸运的是,在老师们的支持下,我顺利考上了法院选调生的岗位,圆了自己公务员的梦想。这份深情,我会铭记于心,谢谢你们,可爱的法硕人。
结业
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虽然我们对学校充满着不舍,不愿离开法硕学院的学堂,但我们还是奔赴了远方。
我感觉我是幸运的,得益于法硕学院的培养,得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,让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,让我认准了人生的航向,让我带着法硕人的骄傲去往更远的地方。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,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;走出学校不意味着没有了学堂,而是走向社会这更大的课堂。
作为法大法硕的一份子,我感到我是勇敢且自信的,无论做什么工作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文理兼具的思维使我可以逻辑缜密、冷静破局,复合型的培养使我“工”、“法”兼修,遇到法律问题时,更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,“情理兼容”,是法硕造就了我的“独特”。
感谢法大,让我有缘于北京读书,感谢法硕学院,让我圆了法律之梦,感谢法硕老师和同学们的深情,是你们助我远行。
2016级校友 李龙伟